《从北极到亚马孙》(全2册。中国生态科考学者的科考笔记,新闻出署向全国青少年!震9787555101802 正版新书希望阶梯图书专营店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从北极到亚马孙》(全2册。中国生态科考学者的科考笔记,新闻出署向全国青少年!震9787555101802 正版新书希望阶梯图书专营店精美图片

《从北极到亚马孙》(全2册。中国生态科考学者的科考笔记,新闻出署向全国青少年!震9787555101802 正版新书希望阶梯图书专营店电子书下载地址

》《从北极到亚马孙》(全2册。中国生态科考学者的科考笔记,新闻出署向全国青少年!震9787555101802 正版新书希望阶梯图书专营店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从北极到亚马孙》(全2册。中国生态科考学者的科考笔记,新闻出署向全国青少年!震9787555101802 正版新书希望阶梯图书专营店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55101802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05
  • 页数:400页
  • 价格:87.6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20 18:18:50

寄语:

正版图书保证质量 七天无理由退货让您购物无忧


内容简介:

本套书含《探秘亚马孙》和《行走北极》两册。

《探秘亚马孙》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树义博士对他在亚马逊雨林中极为独特而有趣的亲身经历的描述。作为第一位到南美洲热带雨林进行科学考察的中国人,作者在书中展示了他在亚马逊丛林生活19个月获得的大量一手资料,具有很高的科学及观赏价值。本书通过对妙趣丛生又险象环生的野性丛林的描述,展示了动物研究工作者执着的探索精神、细微的观察力和科学的分析方法,使人体会到“协同进化”理论的内涵和意义,动物之间的生物链关系,植物之间的相生相克以及动植物之间的互相依存、协同进化的神奇。书中图文并茂,极富情趣,展现了一幅幅原始森林珍稀动植物的美丽图景。原国家科技部马颂德副部长特为本书撰写了序言,对本书给予了高度评价。本书出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第十七届“中国西部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以及2009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2008年,王石加入该生态考察队伍。

《行走北极》是从事生态研究的张树义教授带着31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生,于2013年夏天一起来到北极。他们并非简单的旅行,而是要在观光的同时做一些科研课题。从出发到回家,前后用了16天时间。这期间除了认识北极特有的物候,孩子们还用充满热情与活力的笔触记录了这些天的风景、故事、心得与学习笔记,对于初次到北极的人而言,这里有太多惊喜与未知——与真实鲜活的北极熊近距离接触,在北极圈内乘船观察生活在悬崖上的鸟类,与迁徙于地球南极和北极之间的燕鸥相遇,找到远古久远的植物动物化石,捕捉到全球稀有的独角鲸出没海面的珍贵画面,品尝挪威传统的肉丸子……张教授详尽而生动地把这些宝贵的故事和照片记录在书中,还从科学家的角度介绍了北极物种的知识,展示生物与自然相依相存的画面,并且收录了孩子们优秀的文章,使这场特别的远行考察更加充满探索的乐趣与青春的朝气。


书籍目录:

CH01 [ 奔向法属圭亚那 ]

 靠着机窗俯瞰,蜿蜒的塞纳河变得越来越细小,飞机离开巴黎上空。

CH 02 [ 初入丛林,领教雨林的“雨”]

 这样,几小时的航程,身上的衣服是湿了干,干了湿,好一通折腾。

CH 03 [ 热带雨林,难以名状的奇特世界 ]

 宝石蓝的蓝闪蝶在翩翩地飞来飞去;精灵般的蜂鸟簌簌地从身边飞来掠去;忽然出现一双大眼睛,原来是翠绿的藤蛇从树上探下光亮的脑袋……

CH 04 [ 告别现代文明,开始丛林生活 ]

 亚马孙雨林有很多特有的动物,树懒、美洲豹、食人鱼、森蚺……想到很快要与这些生物面对面地生活,我感到一阵心跳。

CH 05个丛林之夜,在野兽的咆哮声中度过 ]

 也许它们不会来生态站,况且即使来了也未必单单吃掉我这个远道而来的黄皮肤。

CH 06 [ 险些踩到毒蛇 ]

 我急忙收住脚,低头一看,一条将近两米长的蝰蛇在我抬起的脚下。

CH 07 [ 与美洲豹捉迷藏 ]

 我一下子看清了它身体的后半部:是只美洲狮!惊恐、好奇和好胜心同时涌上来,交织在一起。

CH 08 [ 我的主要工作:追踪卷尾猴 ]

 经过训练的卷尾猴当护士照顾病人,这些猴护士能开关电灯和电视,给病人换衣、梳头、洗脸,甚给病人喂食。

CH 09 [ 遇到种蘑菇的切叶蚁 ]

 切叶蚁对“菌园”的管理十分认真,是那些专门担任警卫工作的兵蚁,简直不敢离开一,生怕外来蚁入室偷窃。

CH 10 [ 蜘蛛猴向攻 ]

  蜘蛛猴狂怒地吼起来,狠命地摇动树枝,紧接着以其特有的荡壁的移动方式朝我的方向腾跃而来。我岂敢再怠慢,拔腿

跑。

CH 11 [ 食蚁兽造访努里格 ]

 一只食蚁兽自己来到生态站,它慢条斯理地踱来踱去,腻了,爬上树干,头朝下呼呼地睡了起来。

CH 12 [ 金刚鹦鹉——美丽的大力士 ]

 森林中许多棕榈树都结着硕大的果实, 这些果实的种皮通常坚硬,人用锤子也很难轻易砸开;而金刚鹦鹉却能轻巧地用喙将果实的外皮弄开,吃到里面的种子。

CH 13 [ 同事玛霞用友善的方式研究箭毒蛙 ]

 的确,只要稍微动动脑筋,人类与动物的关系便会友善得多;而这个主动权掌握在我们人类手中。

CH 14 [ 亚马孙食鸟蛛把同事的靴子当成了“家”]

 我们把大山鼠送给亚马孙食鸟蛛,它毫不客气地猛扑上去,几乎在一瞬间,大山鼠便一动也不动了。

CH 15 [ 曾经难倒博物学家的奇特动物——树懒 ]

 科学家通过测定树懒睡眠时的脑电图发现,它们有时竟处于清醒状态,只是闭目养神罢了。

CH 16 [ 拍摄小蜂鸟 ]

 蜂鸟还有高超的飞行技巧。它们不仅飞行速度快,而且能悬空不动和倒退着飞,俨然一个的飞行表演家。

CH 17 [ 与蟒蛇较量 ]

 嘿!难怪哥俩比以往喊叫得更令人毛骨悚然,一条蟒蛇竟然大摇大摆地横在他们的门前。

CH 18 [ 小心吸血蝙蝠 ]

 “早晨四点钟,我从吊床上醒来,发现自己身上到处是血迹。啊,到底发生了什么?”

CH 19 [ 丛林里的“”事件 ]

 保罗没带灯,不可能摸回生态站大本营;问题的严重还在于他基本上不清楚自己的确切位置。

CH [ 我得了奇怪的“几何皮肤病”]

 小腿的皮下鼓起了一行,而且滑稽的是这鼓起的一行还会行走,在皮肤下来来回回地走出了一个正弦曲线。

CH 21 [ 我的故事闻 ]

 我感到自己连同自己的祖国一起被侮辱了!怒火不由在心中燃起,一场激烈的冲突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CH 22 [ 一只小鸟把我当成妈妈 ]

 若我在房间里工作,它便守在一旁慢条斯理地梳羽毛。饿了便轻轻地叼我的脚趾或是狠命地扯我衣角,却不肯独自走去觅食。

CH 23 [ 努里格人的科学研究 ]

 在科学研究方面,生态站紧紧把握上的系统水平的宏观方向,同时,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兴趣点。

CH 24 [ 棕色卷尾猴行为生态的新发现 ]

 我通过对棕色卷尾猴连续的观察,发现它们根据水果的产量和分布状况同时采用这两种对策……

CH 25 [ 植物的繁殖计谋 ]

 可以通俗地说,花的美丽和芬芳不是为了装扮大自然,而是给自己做广告。

CH 26 [ 动物与植物协化 ]

 大自然是这样随着生命化将自身编织成一张错综复杂的网,所有的环节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相关联。

CH 27 [ 我有一个希望 ]

 我有一个希望:希望有朝一日能在国内见到一个科学的、真实的亚马孙微缩景观。


作者介绍:

张树义,华东师范大学科学与技术跨学科高等研究院院长、教授,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副主席,我国第一个到南美亚马逊热带雨林进行野外研究与考察的生态学者。

1994年获法国居里大学生态学博士学位,

1995年获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资助,

1997年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200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

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先后在Nature、Science、PNAS等杂志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在南极、北极、东非大裂谷、亚马逊热带雨林等全世界4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科学考察。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探秘亚马孙》【再版自序 重回努里格】——张树义

 08年8月,带领万科董事长石等一行7人,我重新回到阔别近十五年的努里格生态站。时光如梭,我已从当年的毛头小伙、博士研究生,成长为现在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其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石先生,带他和中国科学探险协高登义教授等另外6位朋友造访这个位于亚马孙原始丛林中的生态站。

 在法属圭亚那卡宴,我们乘坐两架直升机,直奔努里格。飞行在茂密的丛林之上,依旧心旷神怡,飘然若仙。亚马孙丛林中的河道蜿蜒逶迤,像巨蟒游弋在漫无边际的绿色海洋。突然,前边出现了一片乌云,其实是不大的一片,驾驶员竟然也不躲避,直接驶入云中。立刻,直升机被笼罩在噼里啪啦的雨点之中。短短几分钟后,我们又从雨点中钻了出来,在直升机前面似乎伸手可以摸到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半小时光景,直升机徐徐降落在生态站的空地上。个迎上来的是我的老朋友——当地土著撒拉马干人维牟。没想到,十五年过去了,他依旧在此工作。但听说他的哥哥戴斯牟已经离开生态站,跟曾经在生态站做博士论文的法国美女阿妮娅结婚并且生了孩子。除了老朋友维牟,生态站还有两个巴黎实验室的同事正在此做研究工作,十多年不见,格外亲切。其中Franois FEER博士目前已经担任研究组长和项目负责人,这个项目组是我当年读博士研究生时所在研究组的延续,主要研究热带雨林的动植物协化。除了法国同事,还有来自美国等国家的一些博士研究生,论辈分,他们应该算是我的师弟师妹了。跟新老朋友一一寒暄之后,我迫不及待地到生态站大本营的各个地方查看一番。整个格局基本没变,只是多了两个新的木房子和一个新的卫星通信设备。另外还有一个小变化,那是吃饭的木房子旁边,悬挂了一个塑料容器,里面装着糖水,用来吸引蜂鸟。

 傍晚,大家七手八脚一起做饭括色拉和主食。好不好吃先不说,少吃饱是没问题。我在席间向大家介绍了到访的一个个中国客人。在生态站工作的来自各个国家的研究生和青年学者行了自我介绍。其中一个叫Cullen Geiselman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女博士研究生是我的同行——研究蝙蝠对植物种子的传播作用。于是,很自然地,我们朋友。

 Cullen的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是一种食果蝙蝠——无尾长舌蝠,探讨它们造访哪些植物种类并且能将种子传播多远。她的假说是无尾长舌蝠的食谱在一年当中随着食物资源的变化而发生很大的变化,通过这些变化可以探讨由动物传播种子的植物种类与种子传播者之间具有怎样密切的协化关系。蝙蝠是夜行侠,整个夜晚不停地取食。所以天不亮的时候,要到丛林中张网捕捉蝙蝠,蝙蝠会把刚刚吃过的食物排泄到布袋中;通过鉴定种子,可以得知它们对那些植物种类所起的重要作用。

 于是,到达努里格的个清晨,我便忙里偷闲,陪同她一起到森林张网捕捉蝙蝠。为了捕捉到不同的蝙蝠个体,Cullen每天都要移动网的位置。因为她平素是一个人工作,只能照顾两张网。目前布的网距离生态站大本营只有两百米的距离,一会儿到了。杆子和网是前安置好的,但网没有张开,以避免蝙蝠撞到网上长时间下不来而死掉。

 到达后,Cullen熟练地将网张开,平展地悬挂在树木之间;两张网相距大约30米,以避免走动起来太花时间。把网张好之后,我们离开,以避免打扰蝙蝠;随后每隔十分钟左右在两个网之间来回巡视。大约半小时的光景,5只蝙蝠被捉住。天开始放亮了,我们带着战利品打道回府,当然,离开之前要将网再次卷起来,以避免蝙蝠或鸟被挂住。Cullen大概会有点失望,因为我们抓到的不是无尾长舌蝠,而是三只平滑长舌蝠和两只尾皮蝠。回到大本营,地吃罢早餐,我们便开始了蝙蝠的加工过程:Cullen用弹簧秤称蝙蝠的重量,鉴定雌雄和是否为幼年个体;因为不是她所研究的种类,所以粪便没有被保留。我则用特制的打孔器在蝙蝠的翼膜上取了两个米粒大的样本——这一点样本既保留了它们的遗传信息,又不对它们造成伤害,因为一两周后翼膜可以愈合。然后,Cullen用蜂蜜水喂了蝙蝠,让它们补充水分和能量。

 五只蝙蝠很快被加工完,我们下一步要做的事情是将蝙蝠在捕捉的地点放飞。重新回到森林,Cullen将蝙蝠从布袋中慢慢取出放在手中,任由它轻盈地奔向自由;我则不失时机地按动快门,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随后, 我又和我的导师一起探访了生态站附近的两个洞穴。亚马孙森林通常很平坦,因此这里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像中国西南部地区那样的大型洞穴,而是由庞大的石块构架而成的空隙。但正是由于缺乏洞穴,所以任何能够藏身的地方都栖息着蝙蝠。果然,在个小洞穴中,我拍到了几只兜翼蝠。这些蝙蝠很机敏,一旦发现有入侵者便快速飞到洞穴的另一端。由于洞穴很狭窄,我实在没法去,便只好放弃。在另外一个更大一点的洞穴中,则栖息着更多的偏叶叶口蝠。这个洞穴的下方是深深的水潭,为了尽可能接近蝙蝠,我只好轻轻地下水,沿着边缘水浅的地方悄悄地靠近蝙蝠。蝙蝠发现了我的靠近,开始起飞;我则不失时机地按动快门,把一个个靓丽的画面保留下来。

 除了跟Cullen一同研究蝙蝠,我也没忘记陪中国的朋友们观光。我们先是去看巨大的板状根和形形色色的藤本植物。在热带雨林,很多树的主干基部具有外露土面的板状根,它们是由粗大的侧根发育而来,构成扁平的三角形的板,有的高达三四米,显得颇为壮观。而那些木质藤本,有的从天而降,像一条条巨大的攀援绳索;有的竟然延绵数百米,从一棵树攀到另一棵树上,穿插在树冠的空隙中。当然,森林里的附生植物更多了,它们分布在森林的各个层次,是热带雨林森林结构中一个的组成部分,稠密地覆盖在树枝和树叶上。

 当然,我们也不会忘记爬裸山,这是生态站附近的高点。站在裸山上,风和日丽的时候,能看出去公里远。不过,亚马孙的天气像小孩脾气,说变变。刚刚还是火辣暴晒的阳光,顷刻间便是瓢泼大雨。我们几个中国的访客都没携带任何雨具,还是我的导师Pierre想得周到。他拿出雨衣,蹲在地上,连自己带我们的相机一同遮起来,否则我们的相机可真的要遭到灭顶之灾。

 重回亚马孙的时光是美好的,也是短暂的。第四天的一大早,我们乘坐直升机离开生态站。临行前,石董事长拿出一面小旗子,上面印着“亚马孙的倒影”几个字。我不十分理解他的“倒影”涵义,但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盼望这美丽的热带雨林能长久地存在于我们的星球上。

《探秘亚马孙》【前 言 被自然的博大美妙所震撼】——原国家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

 张树义博士以执著的科学精神、对大自然高度热爱和非凡的勇气,作为个华人学者在南美亚马孙热带雨林中工作了近两年,完成了他关于动植物协化的博士论文。近,他又以《探秘亚马孙》这本书为我们描述了他在亚马孙热带雨林中趣的经历。我和张树义博士是法国居里大学的校友;看到他取得的成绩,我备感高兴和亲切。我荣幸地作为《探秘亚马孙》早的读者之一,为这本书作个简短的序。

 《探秘亚马孙》是一本有趣的、老少皆宜的书。这本书在我们面前展现了南美原始森林中许多动植物的美丽图景:味道浓烈的野菠萝,缠绵多变的龟藤,在共生黄蜂帮助下繁殖的神秘的半寄生树;美丽的箭毒蛙,可爱的蜂鸟,浩浩荡荡的切叶蚁群,顽皮的卷尾猴,凶猛的美洲豹……博大精深的亚马孙,精巧无比的大自然!透过字里行间,我体味到作者对大自然的深爱。正如他与那只名叫杜戈的鸟,宛如父子或朋友般情深意浓。

 《探秘亚马孙》也是一本美妙的科普书。作者通过趣味丛生也不乏险象环生的描述,向读者们展示了动物研究工作者执著的精神、细微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和科学的分析方法。我是搞计算机科学的,不懂生物学,但也能从书中体验到“ 协化”实实在在的生物依据,及其理论上的深刻含义。正如书中所说:“ 大自然是这样随着生命化将自身编织成一张错综复杂的网,所有的环节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相关联。不仅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着食物链关系,植物与植物之间也有相生和相克,动物和植物也是相互依赖,协化。它似乎为每一个物种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大自然真是古朴的美、绝妙的诗、醉人的梦、神奇的谜!”

 《探秘亚马孙》也是中国与法国科技合作的硕果。中国与法国有着传统的友谊,中法科技合作的前景是广阔的。我是一口气读完《探秘亚马孙》这本书的。掩卷沉思,我不仅为书中有趣的描述感到欢愉,更为大自然的精巧而震撼。大自然的和谐是在数十亿年化中形成的。可是环顾我们周围的世界,大自然创造的的生物——人类正在高速地毁坏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

 人类文明发展才几千年,可多少像亚马孙那样的自然环境被毁灭了?!人类大规模开采石油的历史才一百多年,但地球几十亿年来形成的石油资源已被消耗了一半以上! 人类基因组计划刚刚完成了对人类基因的测序工作,当然,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工作,但立即有人宣布:我们已入重新“ 设计生命”的时代。看一看像亚马孙那样在无人为干预下形成的精巧和美妙的原始森林吧。人类在干预自然的过程中是否应该谨慎、谨慎再谨慎?

 值得欣慰的是,张树义博士在他的书中也表达了对保护自然的强烈责任感,他对自然的珍爱,他对目前社会非法买卖野生动物的担忧,他对思想的认同。这些,都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行走北极》前言 如此遥远,却触手可及

 北极,在不少人的想象中,是寒冷、荒芜、危险的。我说:不是这么简单的词可以描绘北极的!

 13年7月26日,天气略有些闷热。一群来自成都、上海和北京的学生和老师,以及一些学生的家长,聚集在浦东机场。这是临行前的聚会和道别,因为其中的2位老师、31名中学生,将要踏上飞机,远赴北行小科考。

 除了我,两位老师中的另一位是成都七中的李磊老师。31名学生中,10名来自成都七中:陈恭懿、邓茜戈、蒋函君、向格林、鲜思纬、谢琳萱、袁青芮、张开河、张洛丹、张晰;7名来自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陈力铭、胡慧珊、沈天弘、吴昆、姚昶任、张敬庭、张一苇;4名来自成都石室中学:典、张潇杨、周敦颐、朱雯颖;4名来自上海延安中学:茅圣轩、沈泽源、余思易、姚俊嵘;1名来自上海复旦附中:李欣辰;1名来自北京四中:杜伯超;1名来自上地实验中学:高靖;1名来自北京第十三中学:任午阳。此外,还有两位上海的同学刘嘉懿和李岩,随同我们一同去北极。这里需要单独注释一下的是:李磊老师跟向格林,是一对母女。

 这些中学生去北极,不是简单的旅游,而是做一些小的科研课题。这是“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启动的一个和有的项目。这个协会曾组织过可可西里、塔克拉玛干、三江源头、南北极、东非大裂谷等很多大型科学考察。12年暑期,我把这个项目从北京引到上海——带领华东师大二附中的7名同学、延安中学的1名同学和我本人的儿子到北行科考。上海的一些新闻媒体也对行了报道。在这些报道中,我喜欢的是12年8月《新民晚报》的一篇文章,题目是《高中生北极科考,收获许多次》。文章的开头和中间一段这样写道:

 “今年7月底,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和延安中学8位学生组成了上海高中生北极科考队,来到地球北极,追寻科学的梦想。华师大二附中的丁宁是高二科技创新班的创新部长,她告诉记者:这次北极之旅是一场奇妙的体验之旅,我们每个人都带着课题而去,无论这个课题是否,都有很大的收获。”

 “这些上海高中前都做了很多课,并设计了一项针对北极的小课题。丁宁的课题是围绕极地微生物嗜冷菌在严寒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展开的,因此,她在不同登陆地点采集了不少水样带回上海。而吴眉则盯上了北极,在5次登陆中,她共仔细观察了多棵位于不同位置的,测量它们的温度。后发现花蕊周边的温度通常会比花瓣附近的温度高2~3℃。吴眉希

望通过了解北极花的构造,来探究它是如何在极地严寒环境中生存和吸收阳光的。”

 事实上,华东师大二附中参加12年北极科考的7名同学在上海中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中,其中丁宁和吴眉获得了。

 12北极科考之后,我逐一地询问了参加科考的同学及其家长,几乎所有的家长都高度赞赏这次活动。于是,我决定把这个项目在华东师大二附中和延安中学继续下去。后来,一个毕业于华师大、在复旦附属中学任教的老师把这个项目介绍给她的学校,于是有李欣辰报名参加。再后来,成都七中的校长通过我的同事联系上我,希望他们学校能够参与到这个项目中,于是这个学校一下子来了10名同学和1名老师;成都石室中学的也通过朋友联系到我,于是他们学校也有4名同学参加。北京的3个同学则是通过友谊加入小科考团的:一位家长是我事业上的合作伙伴,3个家长之间是好朋友。

 在北极行程已定之际,北京的一个合作机构来求助:询问有两个在上海招募的队员能否随我们团同行。于是队伍中便增加了后两个人:刘嘉懿和李岩。不过,让我吃了一惊的是:李岩竟然是一个只有12岁的小姑娘!中学生去北极,很多人未必理解为什么,但我能!对很多学生来讲,北极之行可能会影响其一生!

 梦幻般的北极,12年,我们来过了;13年,我们又来了!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入选新闻出署向全国青少年的“百种图书”

 石于08年加入作者的亚马孙生态考察队伍

 中国生态科考学者的故事

 一生要被大自然的博大壮美震撼一次

 《探秘亚马孙》原书《野亚马孙》曾获:

 “国家科学技步奖”

 09年新闻出署向全国青少年的“百种图书”

 第三届“中华出版物奖”图书奖

 第十七届“中国西部地区科技图书”

 原国家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作序,院士、中国科学探险协会、《DEEP中国科学探险》出版人、《走近科学》主持人,联袂倾情。

 中国版《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两册全实景珍贵科考照片,含精美动植物手绘图

 本套书特点:

 本套书是一本难得的大众喜爱的科普作品。作者张树义教授是国内少有的兼具科学素养与人文情怀的学者,他笔下的生态科考科学工作,既趣味丛生也险象丛生。比如在神秘丰饶的亚马孙里,偶遇凶猛的美洲豹,如何追踪卷尾猴,与大蟒蛇较量,在生态站喂养可爱的蜂鸟,险些踩到毒蛇,逃离可怕的吸血蝙蝠,得了奇怪的几何皮肤病,甚还有惊险的雨林迷路事件、温馨的认养小鸟故事……这些生动有趣的情节,在张树义教授的笔下,仿重获生命,在书中展开了一幅幅美丽而壮阔的画面。

 本书对亚马孙和北极的介绍具体而详实,配有珍贵的实景照片、生态考察工作照片、手绘动物图片,对任何年龄层的读者而言都易读好懂,值得珍藏。本书真正呈现出了亚马孙与北极这两个特殊地理位置的生态特点,令无法亲身体验热带雨林的人,通过阅读本书,重获对大自然的敬畏,并学贵的生存、探险知识。

 本书对于培养青少年探索学神亦有启迪作用。书中多名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科研课题,*终都获得了的成绩。探索的乐趣与获得成绩的荣誉感将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未来的科研精英。

?


书籍介绍

本套书含《探秘亚马孙》和《行走北极》两册。

《探秘亚马孙》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树义博士对他在亚马逊雨林中极为独特而有趣的亲身经历的描述。作为第一位到南美洲热带雨林进行科学考察的中国人,作者在书中展示了他在亚马逊丛林生活19个月获得的大量一手资料,具有很高的科学及观赏价值。本书通过对妙趣丛生又险象环生的野性丛林的描述,展示了动物研究工作者执着的探索精神、细微的观察力和科学的分析方法,使人体会到“协同进化”理论的内涵和意义,动物之间的生物链关系,植物之间的相生相克以及动植物之间的互相依存、协同进化的神奇。书中图文并茂,极富情趣,展现了一幅幅原始森林珍稀动植物的美丽图景。原国家科技部马颂德副部长特为本书撰写了序言,对本书给予了高度评价。本书出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第十七届“中国西部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以及2009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2008年,王石加入该生态考察队伍。

《行走北极》是从事生态研究的张树义教授带着31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生,于2013年夏天一起来到北极。他们并非简单的旅行,而是要在观光的同时做一些科研课题。从出发到回家,前后用了16天时间。这期间除了认识北极特有的物候,孩子们还用充满热情与活力的笔触记录了这些天的风景、故事、心得与学习笔记,对于初次到北极的人而言,这里有太多惊喜与未知——与真实鲜活的北极熊近距离接触,在北极圈内乘船观察生活在悬崖上的鸟类,与迁徙于地球南极和北极之间的燕鸥相遇,找到远古久远的植物动物化石,捕捉到全球稀有的独角鲸出没海面的珍贵画面,品尝挪威传统的肉丸子……张教授详尽而生动地把这些宝贵的故事和照片记录在书中,还从科学家的角度介绍了北极物种的知识,展示生物与自然相依相存的画面,并且收录了孩子们优秀的文章,使这场特别的远行考察更加充满探索的乐趣与青春的朝气。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9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8分

  • 文字风格:7分

  • 语言运用:9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5分

  • 知识深度:6分

  • 知识广度:4分

  • 实用性:7分

  • 章节划分:3分

  • 结构布局:4分

  • 新颖与独特:8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3分

  • 现实相关:8分

  • 沉浸感:5分

  • 事实准确性:4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7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 网站更新速度:8分

  • 使用便利性:6分

  • 书籍清晰度:4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8分

  • 是否包含广告:3分

  • 加载速度:3分

  • 安全性:9分

  • 稳定性:7分

  • 搜索功能:3分

  •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图书多(550+)
  • 无盗版(184+)
  • 经典(382+)
  • 一般般(656+)
  • 格式多(624+)
  • 无缺页(279+)
  • 在线转格式(235+)
  • 内涵好书(672+)
  • 微信读书(580+)
  • 实惠(444+)
  • 推荐购买(186+)
  • 品质不错(484+)

下载评价

  • 网友 寇***音: ( 2024-12-29 21:07:29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苍***如: ( 2024-12-22 03:14:52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堵***格: ( 2024-12-30 01:49:55 )

    OK,还可以

  • 网友 邱***洋: ( 2024-12-29 00:01:33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冷***洁: ( 2024-12-26 11:00:05 )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网友 石***致: ( 2025-01-09 18:57:39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宓***莉: ( 2025-01-03 18:39:19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康***溪: ( 2025-01-03 15:59:45 )

    强烈推荐!!!

  • 网友 饶***丽: ( 2025-01-15 12:51:15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温***欣: ( 2025-01-04 15:34:48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益***琴: ( 2025-01-05 05:20:49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敖***菡: ( 2025-01-06 07:58:09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孔***旋: ( 2025-01-08 19:44:53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濮***彤: ( 2024-12-23 03:16:41 )

    好棒啊!图书很全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