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源书城 -大家小书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精)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20 18:24:06

大家小书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精)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大家小书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精)精美图片
》大家小书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精)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大家小书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精)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200163926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05
  • 页数:230
  • 价格:45.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精装
  • 开本: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20 18:24:06

寄语:

中国中古史、唐史经典著作,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代表作,简体横排精校。冯友兰、季羡林、顾颉刚推荐。


内容简介: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是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研治唐史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中古史研究的传世著作。本书从统治阶级氏族、政治革命党派、外患内政关系三个重要角度,对唐代政治史作了精辟的论述。尤其系统阐述了种族及文化、关中本位政策、中古史盛衰转折点“安史之乱”等许多中古史重要问题,此书奠定了当代学者理解中古史、唐代政治史的基本框架,为治史者所。


书籍目录:

自序

上篇 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

中篇 政治革命及党派分野

下篇 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


作者介绍: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著名史学家、语言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早年留学日本和欧美,1925年受聘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并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先后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香港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1949年南迁广州,任中山大学教授,并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充卢龙节度使,始入幽州,俗谓禄山、思明为二圣。弘靖惩始乱,欲变其俗,乃发墓毁棺,众滋不悦。幽蓟初效顺,不能因俗制变,故范阳复乱。

寅恪案:圣人者唐俗称天子之语。如《通鉴》贰贰贰上元二年三月条(《旧唐书》贰佰上、《新唐书》贰贰伍上《史思明傅附朝义传》略同)略云:

(史)朝义泣曰:“诸君善为之,勿惊圣人,”(寅恪案:此圣人指思明言。)

胡注云:

当时臣子谓其君父为圣人。


凡河朔及其他藩镇与中央政府之问题,其核心属种族文化之关系也


安史之乱之关键,实在将领之种族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中古史、唐史、政治史经典著作。

★“史学四大家”之一陈寅恪先生代表作。

★顾颉刚、冯友兰、季羡林等著名学者推荐。

隋唐五代史的研究亦以陈寅恪先生的贡献为,他撰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一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一册。二书对于唐代政治的来源及其演变均有独到的见解,为近年史学上的两本巨著。——顾颉刚

陈寅恪先生用近代史学的方法,研究他所掌握的丰富史料,使中国的历史学远远超过封建时代的水平。他是中国近代史学的创始人,或其中极少数人之一。——冯友兰

先师陈寅恪先生为一代史学大师,学术文章辉耀寰宇,为国内外众多学者所景仰。陈先生博学多能,泛滥无涯,治学之广是非常惊人的。——季羡林


书摘插图

上篇 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

《朱子语类》一三六《历代》类三云:

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朱子之语颇为简略,其意未能详知。然即此简略之语句亦含有种族及文化二问题,而此二问题实李唐一代史事关键之所在,治唐史者不可忽视者也。兹请先论唐代三百年统治阶级中心皇室之氏族问题,然后再推及其他统治阶级之种族及文化问题。

若以女系母统言之,唐代创业及初期君主,如高祖之母为独孤氏,太宗之母为窦氏,即纥豆陵氏,高宗之母为长孙氏,皆是胡种,而非汉族。故李唐皇室之女系母统杂有胡族血胤,世所共知,不待阐述,兹所论者专以男系父统之氏族为范围也。

唐之皇室本有自撰之谱牒,原书今不可见。然如《册府元龟》及两唐书等唐皇室先世渊源之记载固出自李唐皇室自撰之谱牒,即唐太宗御撰之《晋书》亦唐皇室自述其氏族渊源之要籍。故兹依据此类唐室自叙其家世之著述,复取其他史料互相参证,以讨论此问题焉。

李唐世系之纪述,其见于《册府元龟》一《帝王部·帝系门》、《旧唐书》一《高祖纪》、《新唐书》一《高祖纪》、《北史》一〇〇《序传》及《晋书》八七《凉武昭王传》等书者,皆不及《新唐书》七〇上《宗室世系表》所载之详备,今即依此表与其他史料讨论之。表云:

〔李〕歆字士业,西凉后主。八子:勖、绍、重耳、弘之、崇明、崇产、崇庸、崇祐。重耳字景顺,以国亡奔宋,为汝南太守。后魏克豫州,以地归之,拜恒农太守,复为宋将薛安都所陷。后魏安南将军豫州刺史,生献祖宣皇帝讳熙,字孟良,后魏金门镇将(《旧唐书》一《高祖纪》云:“率豪杰镇武川,因家焉。”《新唐书》一《高祖纪》同)。生懿祖光皇帝,讳天赐,字德真。三子:长曰起头,长安侯。生达摩,后周羽林监太子洗马长安县伯。次曰太祖(虎),次曰乞豆。

此表所载必出唐室自述其宗系之旧文。兹就其所纪李重耳、李熙父子事实,分析其内容,除去其为西凉李暠之正支后裔一事以外,尚有七事,条列于下:

(一)其氏为李。

(二)父为宋汝南太守。

(三)后魏克豫州,父以地归之。

(四)父为后魏恒农太守。

(五)父为宋将薛安都所陷,即所擒。

(六)父为后魏安南将军豫州刺史。

(七)子为后魏金门镇将。

考《宋书》五《文帝纪》云:

〔元嘉〕二十七年二月辛巳索虏寇汝南诸郡,陈、南顿二郡太守郑琨,汝阳、颍川二郡太守郭道隐委守走。索虏攻悬瓠城,行汝南郡事陈宪拒之。

又同书七二《南平穆王铄传》云:

索虏大帅拓拔焘南侵陈颍,遂围悬瓠城,太守陈宪保城自固。

又同书七七《柳元景传》略云:

〔元嘉〕二十七年八月〔随王〕诞遣振威将军尹显祖出赀谷,奋武将军鲁方平、建武将军薛安都、略阳太守庞法起入卢氏(中略)。〔闰〕十月法起、安都、方平诸军入卢氏(中略)。法起诸军进次方伯堆,去弘农城五里(中略)。诸军造攻具,进兵城下。伪弘农太守李初古拔婴城自固,法起、安都、方平诸军鼓噪以陵城(中略)。安都军副谭金、薛係孝率众先登,生禽李初古拔父子二人(中略)。殿中将军邓盛、幢主刘骖乱使人入荒田,招宜阳人刘宽纠,率合义徒二千余人,共攻金门坞,屠之。杀戍主李买得,古拔子也,为虏永昌王长史,勇冠戎类。永昌闻其死,若失左右手。

又同书九五《索虏传》略云:

〔元嘉〕二十七年,焘自率步骑十万寇汝南(中略)。宣威将军陈、南顿二郡太守郑绲(《文帝纪》作琨),绥远将军汝南、颍川二郡太守郭道隐并弃城奔走。虏掠抄淮西六郡,杀戮甚多。攻围悬瓠城,城内战士不满千人。先是,汝南、新蔡二郡太守徐遵之去郡,南平王遣左军行参军陈宪行郡事,宪婴城固守(中略)。焘遣从弟永昌王库仁真步骑万余将所略六郡口北屯汝阳(中略)。太祖嘉宪固守,诏曰:“右军行参军行汝南、新蔡二郡军事陈宪尽力捍卫,全城摧寇,忠敢之效宜加显擢,可龙骧将军汝南、新蔡二郡太守!”

又《魏书》六一《薛安都传》云:

后自卢氏入寇弘农,执太守李拔等,遂逼陕城。时秦州刺史杜道生讨安都,仍执拔等南遁。及世祖(拓拔焘)临江,拔乃得还。

据上引史实,则父称李初古拔,子称李买得,名虽类胡名,姓则为汉姓,其氏既为李,是与上列条适合。李初古拔为弘农太守,弘农即恒农,后魏以避讳故改称恒农,是与第四条适合。李初古拔为宋将薛安都所擒,是与第五条适合。

《宋书·柳元景传》言:“生擒李初古拔父子”,《魏书·薛安都传》言:“执李拔等,仍执拔等南遁。及世祖临江,拔乃得还”,则李初古拔当不止一子,殆买得死难,以弟或兄代领其职,今不能确知。但《册府元龟》一《帝王部·帝系》门及两唐书一《高祖纪》等书李熙率豪杰镇武川因而留居之记载,乃后来宇文泰所改造,并非事实,俟后详论之。总之,李熙为金门镇将,李买得亦为金门坞戍主,地理专名如是巧同,亦可认为与第七条适合,至于北魏诸镇设置之时代及其地望等问题则别为一事,非兹所讨论者也。又第二条李重耳为宋汝南太守一事,征诸上引史实,绝不可能。盖既言:“为宋将薛安都所陷”,其时必在元嘉二十七年。当时前后宋之汝南太守其姓名皆可考知,郭道隐则弃城走,徐遵之则去郡,陈宪则先行郡事,后以守城功擢补实官。故依据时日先后,排比推计,实无李重耳可为宋汝南太守之余地。据《宋书·柳元景传》言“李买得为永昌王长史,永昌闻其死,若失左右手”,则李氏父子与永昌王关系密切可以推知。《宋书·索虏传》又言:“永昌王北屯汝阳”,考《资治通鉴》系永昌王屯汝阳事于元嘉二十七年三月,系李初古拔被擒事于元嘉二十七年闰十月,而汝阳县本属汝南郡,后别分为汝阳郡者,故以时日先后、地理接近及人事关系论,李初古拔殆于未被擒以前曾随永昌王屯兵豫州之境,因有汝南太守之授。然则此唐室谱牒所言之汝南太守实非宋之汝南太守,乃由魏之汝南太守所修改而成者也。第六条之安南将军豫州刺史当即与第二条有关,检《册府元龟》一《帝王部·帝系》门之文,豫州刺史之上有“赠”字,是豫州刺史乃后来追赠之官,故于此不成问题,可不讨论矣。《魏书·薛安都传》言:“〔安都〕仍执〔李〕拔等南遁。及世祖临江,拔乃得还”,是李初古拔原有自北至南复自南还北一段因缘,李唐自述先世故实,竟或因此加以修改,以傅会李重耳之由北奔南,又由南归北耶?幸赖其与他种记载符合及矛盾,留一罅隙,千载而后遂得以发其覆也。


前言

自序

寅恪尝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于李唐一代法制诸端,妄有所论述。至于政治史事,以限于体例,未能涉及。兹稿所言则以唐代之政治史为范围,盖所以补前稿之未备也。夫吾国旧史多属于政治史类,而《资治通鉴》一书,尤为空前杰作。今草兹稿,可谓不自量之至!然区区之意,仅欲令初学之读《通鉴》者得此参考,或可有所启发,原不敢谓有唐一代政治史之纲要,悉在此三篇中也。倘承通识君子不误会创草兹稿之本旨,而纠正其讹谬,何幸如之!

壬午七夕陈寅恪书于桂林良丰雁山别墅。


书籍介绍

中国中古史、唐史经典著作,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代表作,简体横排精校。

冯友兰、季羡林、顾颉刚推荐。

编辑推荐

★中国中古史、唐史、政治史经典著作。

★“史学四大家”之一陈寅恪先生代表作。

★顾颉刚、冯友兰、季羡林等著名学者推荐。

隋唐五代史的研究亦以陈寅恪先生的贡献为最大,他撰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一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一册。二书对于唐代政治的来源及其演变均有独到

的见解,为近年史学上的两本巨著。——顾颉刚

陈寅恪先生用近代史学的方法,研究他所掌握的丰富史料,使中国的历史学远远

超过封建时代的水平。他是中国近代史学的创始人,或其中极少数人之一。——

冯友兰

先师陈寅恪先生为一代史学大师,学术文章辉耀寰宇,为国内外众多学者所景仰。

陈先生博学多能,泛滥无涯,治学之广是非常惊人的。——季羡林

内容简介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是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研治唐史的代表作之一,是中

国中古史研究的传世著作。本书从统治阶级氏族、政治革命党派、外患内政关系

三个重要角度,对唐代政治史作了精辟的论述。尤其系统阐述了种族及文化、关

中本位政策、中古史盛衰转折点“安史之乱”等许多中古史重要问题,此书奠定

了当代学者理解中古史、唐代政治史的基本框架,为治史者所必读。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7分

  • 人物塑造:6分

  • 主题深度:7分

  • 文字风格:6分

  • 语言运用:8分

  • 文笔流畅:9分

  • 思想传递:6分

  • 知识深度:6分

  • 知识广度:3分

  • 实用性:5分

  • 章节划分:7分

  • 结构布局:4分

  • 新颖与独特:4分

  • 情感共鸣:4分

  • 引人入胜:3分

  • 现实相关:5分

  • 沉浸感:5分

  • 事实准确性:5分

  • 文化贡献:8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9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7分

  • 使用便利性:5分

  • 书籍清晰度:4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 是否包含广告:7分

  • 加载速度:7分

  • 安全性:3分

  • 稳定性:8分

  • 搜索功能:7分

  •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服务好(234+)
  • pdf(470+)
  • 下载速度快(390+)
  • 收费(297+)
  • 可以购买(427+)
  • 下载快(245+)
  • 排版满分(659+)
  • 在线转格式(193+)
  • 还行吧(661+)

下载评价

  • 网友 堵***洁: ( 2025-01-09 03:38:40 )

    好用,支持

  • 网友 潘***丽: ( 2025-01-19 02:27:48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网友 习***蓉: ( 2024-12-30 07:35:30 )

    品相完美

  • 网友 融***华: ( 2024-12-31 16:00:18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谭***然: ( 2024-12-23 20:45:31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孙***夏: ( 2025-01-06 00:03:14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仰***兰: ( 2024-12-31 13:26:09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宓***莉: ( 2025-01-05 11:25:11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蓬***之: ( 2025-01-12 01:39:49 )

    好棒good

  • 网友 冷***洁: ( 2025-01-04 12:44:42 )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网友 家***丝: ( 2025-01-02 17:40:14 )

    好6666666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