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基因的起源:考古学的视角 陈胜前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新华书店正版图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中国文化基因的起源:考古学的视角 陈胜前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新华书店正版图书精美图片
》中国文化基因的起源:考古学的视角 陈胜前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新华书店正版图书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中国文化基因的起源:考古学的视角 陈胜前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新华书店正版图书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300292915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10
  • 页数:357
  • 价格:52.26
  • 纸张:纯质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20 18:07:20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史前考古成果,呈现了对中国文化基因的探索与思考。首先溯源文化的演化过程,确立文化的三重结构;然后溯源中国文化形成的经济基础,分析中国文明形成的格局;最后深入到文化基因的层面,探索中国文化的渊源,结合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探讨当代中国文化的建设问题。


书籍目录:

目录

前编 考古学的视角

考古学的思维模式

考古推理的秘密

物里面有什么?

长时段的魅力

上编 文化起源

史前史的启示:人类如何演化?

回味莫斯特难题:石器之谜

跨越欧亚:阿尔泰旧石器时代

分工与交换的起源

龙泉洞的故事

醉酒的考古学家

通天洞归来:文化现代性的思考

思考精神的起源

瘟疫的考古学思考

技术、社会与后果

中编 农业与文明起源

回首农业时代

社会性的思考

社会网络的考古

饭局的社会演化

裕民:草原新石器时代的开端

中国史前农业的扩散、交流与竞争

史前经济学的思考:社会冲突与农业起源

社会权力的空间表达

作为体系的中国文明溯源

为什么夏是一个问题?

文化-生态交错带: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重要一环

文明起源多元视角下的中国文明起源

下编 文化基因的形成与传承

文化基因何以可能?

大趋势

史前中国的文化基因

中国文化基因的早期根源

文化基因的精神内核

作为形式的文化

物质性与物质消费

云直播与传统文化传承

穿越时空的旅行

中国式美好生活

萨拉乌苏:一个资源型区域的永续发展

为什么内卷化不是一个问题?

作为文化建设的考古学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我想绝大多数考古学者马上就会想到考古材料,考古学以实物遗存为研究对象,这是考古学成为一个学科的基础。最早的时候,考古学的前身金石学侧重研究器物,辨别真伪,判断年代,解读铭文,正所谓「礼家明其制度,小学正其文字,谱牒次其世谥」,最终目的如吕大临所言,「探其制作之源,以补经传之阙亡,正诸儒之谬误」。西方近代兴起的古物学开始注意出土物的共存关系以及器物形制的演变,从而把人类的史前史划分为石器、青铜、铁器三个阶段,也就是著名的「三代论」,它开启了通过古物来构建史前史的先河。后来,为了更好地了解共存关系与器物演变,在近代古物学的基础上发展出考古地层学与类型学,形成田野考古方法,再后来把一定时空范围的有共同特征的遗存称为一个考古学文化,用以代表特定的人群。至此,考古学有了自己的理论、方法,再加上之前已经建成的近代博物馆以及相关社会实践机构,考古学正式形成。其后,发掘方法日渐规范与精细,材料分析的手段越来越多,博物馆、考古公园等相关文化设施也越来越多。简单地回顾一下考古学发展史,不难发现考古学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的确都是围绕考古材料展开的,所谓考古学的思维模式也只可能来源于此。

如果有机会与典型的中国考古学家聊天,的确能够感受到存在某种统一的思维方式。这里所说的「典型的中国考古学」主要是指新石器—夏商考古,历史时期考古因为受文献影响太大,以至于不那么典型;旧石器考古则是因为受到自然科学影响太大,也不那么典型。我曾经著文(《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2期)分析过三个分支之间的关系,典型的中国考古学中形成了文化历史考古范式,其中包括完整的概念纲领、支撑理论与实践体系,并对另外两个分支产生了强大的影响,虽然于这两个分支而言,典型的中国考古学中流行的「考古学文化」的概念并不怎么适用。典型的中国考古学家会非常关注陶器的形制与纹饰,注意它们可能受到的文化影响及其渊源流变,通过它们来了解不同地区古代人群的...


就我个人而言,受过程考古学的影响比较深,思维方式有所不同。过程考古学有个经典的信条,「更科学,更人类学」,就是尽可能采用科学的方法,重建人类学式的人类过去。所谓科学方法有两层意思:一是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一是在一般意义上采用科学方法论。前者的使用比较普遍,不同考古学范式都有这方面的主张;特殊的是后者,它意味着考古学研究要采用类似自然科学的结构,探寻事物背后的机制与原理。所谓更人类学,它与更科学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是要尽可能了解更多的人类生活,另一方面是要了解人类文化适应的机制与演化规律。正是受到过程考古学的影响,我把考古学推理分为两个类型(可以参考《考古推理的结构》一文,《考古》2007年第10期),一个可以称为微观考古,它非常像刑侦工作,考古研究者需要根据考古现场的状况尽可能重建过去发生的人类行为。除了精细的发掘、多学科的分析,还要基于中程研究(民族考古、实验考古等)提出合理的假说,然后进一步验证。就这个方面的工作而言,它区别于文化历史考古的地方就在于中程理论。过程考古学认为考古材料是零碎的,我们不可能都找到如庞贝古城那样完整的材料,因此非常需要可以参考的框架(基本结构与过去类似,具体细节不论,从而把零碎的材料拼接起来。因此,中程理论研究越成功,就越有可能准确地基于有限的材料重建过去。

当然,过程考古学并不仅仅满足于重建过去人们的行为,比如知道工具的功能、遗址中曾经有屠宰动物或分享食物的行为,而是更希望了解这些事实所代表的意义,在人类文化进化、文化适应、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意义。这就需要考古学推理的另一个类型,我称之为宏观考古,它更像是人类学或社会学,从众多现象中探讨背后暗含的文化或社会机制。比如说我看河南新密李家沟遗址的考古材料,它出自三个文化层,分别属于裴李岗文化、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期、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段(Late Upper Paleolithic)。通过石器组合、动物遗...


过程考古学走的是科学道路,但考古学最终研究的是人,还有社会。后过程考古学提出,人不仅仅只是一种被动适应的动物,人有能动性,人会改造事物,以实现自己的目的,最终形成人的世界。这个世界不是一个客观外在的世界,而是一个人长期参与并不断赋予意义的世界。一草一木都是有意义的,松竹梅,岁寒三友,是中国人砥砺品德的伴侣。无疑这些意义是历史的,也是情境的,它属于中国文化。在紫竹院的桥亭上看到对联上写着「竹本无心节外偏生枝叶」,又是另外一番意思。意义是多重的,不同情境中的表现可能不同。后过程考古学不再把考古材料看作客观实在之物,而是看作被赋予了文化意义的物质,赋予意义的过程往往与社会矛盾密切相关,试图消弭或掩盖某些矛盾。由此,后过程考古学会关注社会政治方面的内容,不仅关注过去,而且关注考古学与当下社会的关系。社会政治内涵无疑是非常丰富的,阶层、民族、宗教、性别、年龄等等都可能切入其中,构成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后过程考古学的思维模式是人文主义的,它强调理解,从内部去理解,以切身体验的方式形成共情式的理解。相比过程考古学的解释来说,理解,设身处地的理解显然要更加深入。

三种思维模式不是对与错的关系,它们在考古学研究中都会用到。三者的出现前后相继,后来者是在前者基础之上的拓展,考古学总是想尽可能探索更广阔、更深入的内容,获得尽可能可靠的知识,尽可能更有利于当代社会。三种思维模式都服务于这样的目的。三种思维模式如此不同,以至于我们都禁不住怀疑,考古学是否有属于自身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都产生分化了,怎么会没有属于考古学的模式呢?考古学最基本的思维模式还是围绕物质遗存展开,不论是哪一种模式都离不开这个中心点。考古学家就是能够从残碎的物质材料中发现历史的人,这是考古学家的绝技,为此他们训练一系列的技巧,如石器考古、陶器考古、墓葬考古、植物考古、动物考古,如此等等。当然,特别需要提醒的是,考古学家之所以能够...


物本身浓缩了历史与文化、社会与个人,以及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层面上的联系。因为浓缩的东西太多、太复杂,所以从整体上考察的时候,不免有点玄乎,有点类似望气。就像我们看清朝的物,家具、器用、建筑,多是繁文缛节,保守拘谨,一副衰败之相;而看汉唐的东西,朴拙厚重,气势磅礴,生机盎然。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就此有很精彩的阐述。


人类历史与现实社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三类人驱动的:一类是积极外求的人,各种能工巧匠、科技人才、工商巨子,他们把人的能力无限延伸;一类是向社会求的人,历朝历代都不乏这样的治世能臣、贤明帝王,或是一代枭雄,他们努力调整社会关系,协调社会矛盾;还有一类是向内求的人,他们是时代精神的引领者,也是思想文化的传承者,孔子、释加牟尼、耶稣以及后世众多的思想家,他们就像是催化剂,既可以催生诸如科学这样的能力,也能推动社会本身的变革。与之相对应,形成了当代学术的三大领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本书结合史前考古成果,呈现了对中国文化基因的探索与思考。首先溯源文化的演化过程,确立文化的三重结构;然后溯源中国文化形成的经济基础,分析中国文明形成的格局;最后深入到文化基因的层面,探索中国文化的渊源,结合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探讨当代中国文化的建设问题。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4分

  • 人物塑造:6分

  • 主题深度:7分

  • 文字风格:3分

  • 语言运用:3分

  • 文笔流畅:9分

  • 思想传递:4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9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4分

  • 结构布局:7分

  • 新颖与独特:4分

  • 情感共鸣:7分

  • 引人入胜:7分

  • 现实相关:7分

  • 沉浸感:3分

  • 事实准确性:6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6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 网站更新速度:7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5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 是否包含广告:9分

  • 加载速度:3分

  • 安全性:8分

  • 稳定性:4分

  • 搜索功能:3分

  •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图文清晰(554+)
  • 体验还行(58+)
  • 值得购买(452+)
  • 内涵好书(216+)
  • 经典(622+)
  • 不亏(71+)
  • 目录完整(455+)
  • 四星好评(213+)
  • 收费(380+)
  • 书籍完整(567+)

下载评价

  • 网友 陈***秋: ( 2024-12-22 15:06:50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屠***好: ( 2025-01-11 02:36:51 )

    还行吧。

  • 网友 扈***洁: ( 2024-12-29 17:35:45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康***溪: ( 2025-01-04 14:43:19 )

    强烈推荐!!!

  • 网友 堵***格: ( 2025-01-08 19:10:39 )

    OK,还可以

  • 网友 养***秋: ( 2024-12-31 21:45:57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宫***玉: ( 2024-12-26 07:23:58 )

    我说完了。

  • 网友 国***芳: ( 2025-01-15 12:28:49 )

    五星好评

  • 网友 融***华: ( 2024-12-24 14:57:12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隗***杉: ( 2024-12-29 11:44:43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马***偲: ( 2024-12-31 01:25:28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后***之: ( 2024-12-31 07:19:49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师***怡: ( 2025-01-14 00:07:39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随机推荐